杨·凡·艾克

Jan Van Eyck

别名:扬·凡·爱克

时代:14世纪-15世纪

生卒:约1390年之前– 1441年

国籍:勃艮第公国

籍贯: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马塞克

职业:宫廷画家

成就: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流派:北方文艺复兴、早期尼德兰画派

杨·凡·艾克简介

杨·凡·艾克简介

  扬·凡·艾克(荷兰语:Jan van Eyck,约1390年之前– 1441年7月9日),活跃于布鲁日的弗拉芒画家。他是早期尼德兰画派的创新者之一,也是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除与其兄许贝特·凡·艾克合作完成的《根特祭坛画》和签有字母“Hand G”(人们认为是扬)的《都灵-米兰时光》泥金装饰手抄本之外,大约只有25部完成于1432年至1439年间幸存的作品归属于他。其中包括根特祭坛画在内的十部作品,是标有完成日期和由希腊字母缀成的一系列凡·艾克名字的双关座右铭ALS IK KAN (As I (Eyck) can)签名。

  现存记录显示,他大约于1380年或1390年出生在当时位于今比利时的林堡省马塞克(Maaseik,旧称Maaseyck,其名由此而来)。约1422年,他开始在海牙任职,彼时他已是一位拥有画室助手的绘画大师,受雇于荷兰和埃诺伯国统治者“冷酷者”约翰三世(John III the Pitiless),担任宫廷画家兼侍从官。1425年约翰去世后,他于稍后获任为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Philip the Good)的宫廷画家,先在里尔工作,1429年迁居布鲁日并一直居住至去世。菲利普公爵对他极为赏识,多次委派他出使国外进行外交活动,其中1428年他曾前往里斯本,为公爵与葡萄牙的伊莎贝拉(Isabella of Portugal)缔结婚约的可能性进行考察。

  凡·艾克创作的题材广泛,涵盖世俗与宗教领域,包括祭坛画、单幅宗教人物画以及受委托绘制的肖像画。他的作品形式多样,有单幅画、双联画、三联画以及多联画屏。菲利普公爵给予他优厚的报酬,希望他能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拥有艺术创作的自由,从而能够“随心所欲”地作画。凡·艾克的作品虽源于国际哥特式风格,但他很快便超越了这一风格,部分原因在于他更加注重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的表现。他在油画颜料使用方面的创新发展,使其艺术造诣达到了新的高度。他极具影响力,其技法和风格被早期尼德兰画家广泛借鉴并不断完善。

早年经历

  关于扬·凡·艾克的早年生活,人们所知甚少,其出生日期和地点均无确切记载。现存最早的关于他的记录来自海牙的巴伐利亚的约翰(John of Bavaria)宫廷。1422年至1424年间,宫廷向“梅斯特·扬·登·马尔雷”(Meyster Jan den malre,即“扬画家大师”)支付报酬,当时他是一名宫廷画家,拥有侍从官的官衔,起初有一名助手,后来增加到两名。这表明他最晚出生于1395年。不过,一些学者认为他出生时间更接近1380年。16世纪末,人们认定他出生于列日采邑主教区的马塞克镇。他去世后,女儿利维娜(Lievine)进入马塞克的一座女修道院。他为红衣主教尼科洛·阿尔贝加蒂(Cardinal Niccolò Albergati)所作肖像画的预备草图上的注释是用马斯兰方言书写的。

  他有一个姐姐玛格丽塔(Margareta),至少还有两个兄弟,分别是休伯特(Hubert,1426年去世),扬很可能曾在他那里当学徒,以及兰伯特(Lambert,活跃于1431年至1442年),兄弟三人都是画家,但他们的出生顺序尚不明确。另一位在法国南部工作的较为年轻的重要画家巴泰勒米·凡·艾克(Barthélemy van Eyck)被认为是他的亲属。目前尚不清楚扬在哪里接受的教育,但他通晓拉丁语,在铭文中还使用了希腊字母和希伯来字母,这表明他接受过古典教育。在当时,画家中受过如此教育的人十分罕见,这也使他更受博学的菲利普公爵青睐。

宫廷画家生涯

  凡·艾克曾为荷兰、埃诺和泽兰的统治者巴伐利亚 - 施特劳宾的约翰(John of Bavaria - Straubing)效力。此时,他已组建了一个小型画室,并参与了海牙比嫩霍夫宫(Binnenhof palace)的重新装修工作。1425年约翰去世后,他移居布鲁日,大约在1425年引起了“好人”菲利普公爵的注意。他成为备受追捧的画家,这一声誉通常始于他被任命为菲利普宫廷画师之后,自此,他在宫廷的活动有了相对完备的记载。他担任宫廷画家兼外交使节,还是图尔奈画家行会的高级成员。1427年10月18日,即圣路加节,他前往图尔奈参加为他举办的宴会,罗伯特·康宾(Robert Campin)和罗希尔·范德韦登(Rogier van der Weyden)也出席了此次宴会。

  宫廷俸禄使他摆脱了受委托创作的束缚,获得了高度的艺术创作自由。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凡·艾克的声誉和技术能力不断提升,这主要得益于他在油画颜料运用和处理方式上的创新。与大多数同行不同,他的声誉从未下降,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一直备受推崇。他对油画技法的革新影响深远,以至于瓦萨里编造了一个神话,称他发明了油画。

  他的兄弟休伯特·凡·艾克(Hubert van Eyck)与他合作完成了扬最著名的作品——根特祭坛画。艺术史学家普遍认为,这幅画大约由休伯特于1420年开始创作,后由扬于1432年完成。另一位兄弟兰伯特在勃艮第宫廷文件中有所提及,他可能在扬去世后负责管理兄弟的画室。

成熟与成就

  凡·艾克在世时,其设计理念和绘画方法就被大量模仿和复制。他的座右铭“ALS ICH KAN”(“尽我所能”)是艺术史上最早且最具特色的签名之一,也是对他名字的双关运用,首次出现在1433年的《戴头巾的男子肖像》上,这可以看作是他当时自信日益增强的体现。1434年至1436年通常被认为是他的创作高峰期,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包括《罗林大臣的圣母子》《卢卡的圣母子》以及《范德帕勒神甫与圣母子》等作品。

  大约在1432年,他娶了比他小15岁的玛格丽特(Margaret)。大约在同一时间,他在布鲁日购置了一处房产;在迁居布鲁日之前,史料中并未提及玛格丽特,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于1434年出生。人们对玛格丽特知之甚少,甚至她的娘家姓氏都已无从考证——当时的记录主要称她为“玛格丽特小姐”(Damoiselle Marguerite)。她可能出身贵族,但属于较低的贵族阶层,从她肖像画中的服饰可以看出,这些服饰虽然时尚,但并不像《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新娘所穿的那样奢华。扬去世后,作为著名画家的遗孀,玛格丽特获得了布鲁日市提供的一笔数额适中的抚恤金。

  1426年至1429年间,凡·艾克受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之托多次出使国外,记录中称这些是“秘密”使命,为此他获得的报酬是年薪的数倍。这些使命的具体内容至今仍不清楚,但似乎涉及他作为宫廷使节的角色。1426年,他前往“某些遥远的地方”,可能是圣地,这一说法因他画室成员约于1440年完成的《墓中三玛丽》中对耶路撒冷地形描绘的准确性而得到一定支持。

  一个记录更为详实的使命是前往里斯本,随行人员负责为公爵与葡萄牙的伊莎贝拉联姻做准备。凡·艾克受命为新娘画像,以便公爵在婚前能一睹其芳容。由于葡萄牙当时瘟疫肆虐,他们的宫廷四处迁徙,荷兰使团在偏远的阿维什城堡与他们会面。凡·艾克在那里逗留了九个月,之后带着即将成为新娘的伊莎贝拉返回荷兰;两人于1429年圣诞节成婚。这位公主可能并非特别美丽,而凡·艾克在如今已失传的肖像画中正是如此描绘她的。他通常将描绘对象表现得端庄得体,但并不掩饰他们的瑕疵。他回国后,便专注于完成根特祭坛画,1432年5月6日,这幅画在为菲利普公爵举行的正式仪式上于圣巴夫大教堂(Saint Bavo Cathedral)揭幕。1437年的记录显示,他在勃艮第贵族上层中备受尊敬,并受雇参与国外的委托创作。

逝世与影响

  扬·凡·艾克于1441年7月9日在布鲁日去世,被安葬在圣多纳蒂安教堂(Church of St Donatian)的墓地。出于敬意,菲利普公爵向扬的遗孀玛格丽特支付了一笔相当于画家年薪的一次性款项。他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作品,由画室的学徒们继续完成。他去世后,兰伯特·凡·艾克接管了画室,随着扬的声誉和地位不断提高,1442年初,兰伯特将他的遗体挖出,移至圣多纳蒂安大教堂内安葬。

  1449年,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和古物研究者西里亚科·德·皮齐科利(Ciriaco de' Pizzicolli)提及他是位著名且技艺高超的画家,1456年,巴尔托洛梅奥·法乔(Bartolomeo Facio)也对他有所记载。

相关作品

5000×2196 PX 6.14 MB高清图

马萨乔壁画《纳税银》

2346×4226 PX 7.66 MB高清图

马萨乔祭坛画《圣母子与天使》

1707×3800 PX 15.36 MB标清图

马萨乔壁画《圣三位一体》

5554×9889 PX 17.13 MB高清图

马萨乔作品《圣安德烈》

2230×3683 PX 5.23 MB高清图

马萨乔作品《圣母子与圣安妮》

4000×1408 PX 4.35 MB标清图

马萨乔祭坛画《三博士来朝》

8660×4429 PX 21.09 MB高清图

马萨乔圆形画作品《出生纪念盘》

3110×4096 PX 12.09 MB高清图

传马萨乔《青年男子肖像》

8702×4200 PX 155.95 MB高清图

扬·凡·艾克作品《根特祭坛画》

4998×6792 PX 24.54 MB高清图

扬·凡·艾克作品《泉边圣母》

会员登录
用户名:*
登录密码:*
会员注册
用户名:*
密码:*
重复密码:*
邮箱:*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