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凡·艾克作品《根特祭坛画》高清图片
原图尺寸:8702×4200像素(72 DPI)高清图
下载原图消耗5艺点
文件大小:155.95 MB
下载格式: ZIP ( PNG+JPG )
作品名称:根特祭坛画又名神秘羔羊之爱
Ghent Altarpiece(Adoration of the Mystic Lamb)
作品作者:扬·凡·艾克(及休伯特·范·艾克)
创作时间:约1432年
作品风格:北方文艺复兴
原作尺寸:内层3.4×5.2米;外层3.4×2.23米
作品材质:木板油画
收藏位置:圣巴夫大教堂

作品简介
《根特祭坛画》,亦称《神秘羔羊的崇拜》(荷兰语:De aanbidding van het Lam Gods),是一件创作于15世纪、规模宏大且构图复杂的多联祭坛画,现藏于比利时根特的圣巴夫大教堂。该画作约始于15世纪20年代中期,于1432年完成,一般认为出自早期尼德兰画家、兄弟俩休伯特·凡·艾克和扬·凡·艾克之手。这幅祭坛画是中世纪艺术向文艺复兴艺术过渡的杰出范例,被视为欧洲艺术的杰作,有人认为它是“第一幅重要的油画”。
根特祭坛画(Ghent Altarpiece),又名神秘羔羊之爱(Adoration of the Mystic Lamb),是现存最早的带有签名的早期尼德兰绘画作品,是一种多翼式“开闭形”的祭坛画,外面9幅。闭合的祭坛内12幅,位于天主教根特教区圣巴夫主教座堂内。只有当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伴随着音乐打开时,人们才得以见到内层的12幅杰作。这一组祭坛画完成于1415年至1432年之间,共包括21幅作品。当时画家休伯特·范·艾克应根特市长多库斯·威德之邀为根特的圣贝文教堂绘制一组祭坛画。由于这位伟大画家于1426年去世,他的弟弟扬·范·艾克接手将其完成。这组盖世佳作自从它完成后就历经磨难,不是招损于火灾,就是被侵略者掠夺,要么就是被盗,直到1951年经过彻底修缮后才重新回到圣贝文教堂中。根特祭坛画的题材是取自《圣经》,表现了对耶稣牺牲自己挽救人类的上帝之爱的祈求与赞颂。
祭坛画的镶板分为上下两层垂直排列,每层都有两组可折叠的侧翼,包含内外两层镶板画。内层镶板的上层描绘了天国救赎的场景,中央是经典的“神之审判”布局,即上帝(被认为是基督君王或圣父上帝),两侧分别是圣母玛利亚和施洗者圣约翰。在他们旁边的镶板上是正在演奏音乐的天使,最外侧的镶板上则是亚当和夏娃的形象。下层中央镶板展示了一群圣徒、罪人、神职人员和士兵正在敬拜上帝的羔羊。画面中有几组人物,由圣灵之鸽俯瞰着。关闭的祭坛下层的四块镶板分为两对;一对是施洗者圣约翰和福音书作者圣约翰的雕塑风格的灰色调绘画,另外两块外侧镶板上是约斯特·维伊特和他的妻子莉丝贝特·博鲁特的捐赠者肖像;上层是大天使加百列和天使报喜的场景,最顶部是先知和女预言家。这幅祭坛画是欧洲历史上最著名、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
艺术史学家普遍认为,整体结构是休伯特在15世纪20年代中期或之前设计的,可能在1422年之前,而镶板画是由他的弟弟扬绘制的。然而,尽管几代艺术史学家都试图确定哪些部分是由哪位兄弟完成的,但尚未有令人信服的区分;有可能是扬完成了休伯特开始的镶板画。
这幅祭坛画是由商人、根特市长若多库斯·维伊特和他的妻子莉丝贝特委托创作的,是圣巴夫大教堂小教堂更大项目的一部分。1432年5月6日,它的安装正式举行了庆祝仪式。很久之后,出于安全考虑,它被移到了大教堂的主礼拜堂,至今仍在那里。
这幅祭坛画借鉴了国际哥特式以及拜占庭和罗马式传统,代表了西方艺术的重大进步,在其中,中世纪传统的理想化表现让位于对自然和人物形象的精确观察。画框上现已失传的铭文记载,休伯特·凡·艾克(“无人能及的伟大画家”)开始创作这幅祭坛画,而扬·凡·艾克——自称为“技艺第二”——于1432年完成了它。祭坛画仍在其最初的位置,但其原本非常华丽的雕刻外框和周边装饰,推测与绘制的花窗装饰相协调,在宗教改革期间被毁坏;它可能包含用于移动百叶窗甚至演奏音乐的发条装置。
根特祭坛画相关概要
一、作品概况
正式名称:《神秘的羔羊之祭》(Adoration of the Mystic Lamb)
创作时间:1432年完成
创作者:胡伯特·凡·艾克(设计)与扬·凡·艾克(主要绘制)
艺术流派:早期尼德兰绘画
现存地点:比利时根特圣巴夫主教座堂
材质:橡木板油画
尺寸:展开后3.75×5.2米(12层画板组成)
二、艺术价值
历史地位:
北欧文艺复兴的开山之作
世界上第一幅大型油画祭坛画
现存最早的签名标注日期的油画作品之一
技术革新:
突破性使用油彩透明罩染技法
首次实现从矿物颜料到植物染料的色谱过渡
采用空气透视法表现远景(早于达芬奇100年)
三、图像志系统
(上联:天国景象)
中央板:上帝父/基督君王
左侧翼:唱诗班天使与圣母
右侧翼:施洗约翰与奏乐天使
(下联:人间朝拜)
中央板:神秘羔羊祭坛
两侧翼:正义法官与基督骑士
外翼:亚当夏娃与捐赠者像
四、历史遭遇
1576年:加尔文主义者试图焚毁,被市民抢救
1794年:被拿破仑军队掠走部分画板
1934年:"正义法官"板遭窃至今未破
1942年:被纳粹藏于盐矿,战后修复
五、最新研究
2012年启动的"羔羊计划"发现:
约40%表面为后世补笔
原底层发现凡·艾克独创的铅白底稿技法
亚当面板检测出罕见的天青石蓝颜料
图像学争议:
中央羔羊象征存在"替代说"(可能原为基督像)
部分人物面容使用镜面反转技术绘制。
注:本祭坛画于2020年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复杂图像系统持续影响当代宗教艺术创作。最新考证显示,胡伯特可能只完成了不足20%的构图,主要创作由扬·凡·艾克在1426-1432年间完成。